3月4日,《大河报》文化版“厚重河南”专栏整版刊登文章“南阳汉画上的大汉文化基因”之“续篇”——“帝乡留余韵 南阳爱汉风”,其中“引子”和“为汉画像扎根南阳”部分介绍了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薄清江老师与汉画的艺术情缘。文章转载如下:
引子
汉画像,是汉代人雕绘在石、砖、帛、瓦当、铜镜和漆器上的图像,其中存世的以画像石为主。南阳现存画像石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/3以上,无论数量还是质量,均居全国之首。
两汉400年,中国开拓进取,富足强盛,兵威远震。
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,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霍去病率800锐骑,千里奔袭匈奴大营;班超带36勇士,纵横西域数十国。那时候的汉人,是汉子,是好汉,有着无往不胜的气概和无所畏惧的精神。崇尚勇武,雄健豪迈,恢弘壮阔,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精神特质。
汉画像就是那个时代沃土上生长的艺术之花,呈现着强劲的大汉雄风:繁盛华丽而生机勃勃,张扬恣肆又深沉雄大。
南阳地理环境优越,西汉时已是重要的经济、文化中心,农业、手工业、冶铁业、商业极为发达,有所谓“商遍天下”之说。东汉时,因为是刘秀和众多重臣的家乡,南阳被尊为“帝乡”、“南都”,成为重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画像艺术在南阳蓬勃成长,祠堂、庙宇、华屋,乃至墓穴,画像石、画像砖被大量使用。
千年沧桑,兵燹无数,地面上的汉代建筑几乎毁灭殆尽,而在大地的庇护下,一部分画像石、画像砖得以留存下来。
上个世纪前半叶,南阳汉画像石被人们发现,当时的中国,山河残破,衰弱不振,汉画像所蕴含的我们民族形成初期的那种生机洋溢、震撼人心的气魄和力量,一下子吸引了鲁迅、董作宾等诸多文人学者。
从那以后,南阳汉画有了一定的影响。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,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,选择了南阳汉画中的三武士;2012年,“嫦娥奔月”、“河伯出行”两幅南阳汉画搭乘“神九”遨游太空,与先民飞天、奔月的梦想遥相呼应。
但因诸多原因,南阳汉画像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认识,令识者引为憾事。“汉画像是中国美术最后的宝库。”开云手机在线官网学者薄清江说,“实现中国梦,先要找到民族魂。汉代文化元气充沛,生机勃勃,蕴含着民族复兴的文化基因。而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汉代文化,就是汉画。”
“为汉画像扎根南阳”
在南阳汉画圈里,郑先兴、牛天伟、薄清江等学者深有研究,获得了广泛的尊敬。在南阳理工艺术设计学院,我们与薄清江谈了一个上午,采访临近结束,我们问了一个题外话:“听口音,你不是南阳人?”没想到这个问题打开了薄清江的话匣子。
他是河北邯郸人,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院。“当时北京、天津很浮躁,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,干自己喜欢的事情,于是来南阳找工作。”他来的那天,南阳下着小雨,城市安详宁静,让他感觉很舒服。但当时南阳理工还处于初创阶段,没有自己的校址,借地办学,这让他有点犹豫。
正当他迟疑不决之时,学校有人带他去了南阳汉画馆。进入汉画馆的瞬间,他就被震撼到了:“如同走进了一个千百年前的梦幻世界。极致的夸张,奇丽的想象,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得那么尖锐、犀利、结实、厚重。”
走出汉画馆,薄清江重新审视南阳,远远望去,千年古城里的人物和景物,在雨中朦朦胧胧,仿佛都融入了汉画的世界。
于是,薄清江没有了迟疑,决定留在这个产生神奇汉画的地方,在这里安身、学习、生活。
20多年后,他的儿子考取外地的大学,他工作忙,没有去送。儿子抱怨说:“你们当初为啥选择南阳?”薄清江愣了一下:“是啊,为什么?”然后回想起当初的一切,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往事。20多年过去了,他初心依旧:“我崇尚汉代先民创造的画像石艺术。崇尚能给我带来力量,使我看到自己的灵魂所在的世界。正如南阳汉画对我的滋养和改变,那种力量是艺术发展真正的源泉。”
文章链接:http://newpaper.dahe.cn/dhb/html/2016-03/04/content_1369325.htm?div=2